当重庆荣昌政府食堂单日蒸出1200斤米饭、湖北咸宁赤壁市政府食堂涌入6316人次的游客市民、海南三亚天涯区政府食堂排起百米长队……这些场景背后,折射出新时代政府治理理念的深刻变革。从封闭的“机关后厨”到开放的“城市会客厅”,从机关餐饮的简单品尝到“美食+文化”多元体验,从节假日“特别开放”到开放的常态化、制度化,这场始于一餐饭的“舌尖革命”,不仅释放出政府大门内的烟火气,更透射出各地建设新时代服务型政府的治理之变。
传统意义上,政府食堂作为机关内部福利设施,长期笼罩着神秘面纱。但在重庆荣昌,政府食堂在五一假期变身“网红打卡地”,日均接待游客近7000人,不仅提供3元至18元的地道小碗菜,更配套免费停车、特色文化体验等服务。这种转变并非偶然,而是国务院《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等政策推动的必然结果——当国家明确支持机关企事业单位向社区开放食堂,公共资源的共享逻辑便从政策文本转化为生动实践。更深层的变革在于资源配置理念的革新——苏州开放356家机关单位近3.5万个停车位、东海县推出10元两荤两素套餐、敦煌市直机关食堂凭景区门票用餐……这些举措打破了“政府资源专属化”的思维定式,将闲置的食堂、停车场等转化为城市公共服务的载体,干群两端借此实现了开放与服务的双向奔赴。
从“流量”到“留量”
城市治理的智慧升级
开放后的政府食堂绝非简单的“惠民食堂”,而是一次对文旅经济的精准把握和对城市品牌的有力塑造。重庆荣昌通过“政府食堂+卤鹅IP”吸引游客、衢州将非遗手工艺品融入就餐场景、黟县宏村镇10元套餐附赠黄山烧饼优惠券,这种“美食+文化”的组合拳正是文旅融合的真实写照,不仅增强了游客的体验感,也无形中宣传了城市名片,提升了城市的品牌价值,政府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更是地方文化的传播者。值得关注的还有治理效能的提升——扬州政府食堂6年累计接待游客1.7万人次、东海县五一期间通过食堂开放带动水晶城3.65万客流、荣昌提供3000个免费停车位,这些数据有力印证了“服务即治理”的现代化治理理念。通过开放食堂、停车场等“微改革”,政府不仅缓解了旅游配套压力,更在细节中传递了城市温度,把城市流量转变成了“留量”。
从“试点探索”到“制度建构”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早在2013年,福州市东部行政区第三机关的食堂就已经向社会敞开了大门,十几年时间内,这场始于一餐饭的“舌尖革命”陆续蔓延至扬州、衢州、重庆、西安、咸宁、深圳、三亚等全国各地。探索至今,政府食堂开放已从个别地方的创新试点走向全国性的制度实践,多地政府纷纷为机关食堂的常态化、制度化开放出台了配套措施。深圳梅林一村社区数字食堂的“刷脸吃饭”、成都锦江区的“智慧监管”、石城县“幸福食堂”的多元筹资机制、浙江义蓬街道构建“15分钟助餐服务圈”,这些生动实践为全国各地政府探索政府食堂常态化开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然而,制度化进程中仍需破解重重挑战——如何平衡食堂开放与机关正常运转、如何确保食品安全与价格稳定、如何实现与周边商户的良性互补,这些问题均需各地政府精细化的管理智慧。(朱振优 三亚市育才生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