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的海南湃溪村村委会灯火通明,三十多位村民围坐教室,跟着海南大学的教授、博士们学习用AI识别萝卜病虫害。这样的场景正从零星试点走向规模化普及——全国多个省份已开展乡村AI夜校培训,技术下沉的星火渐成燎原之势。
AI夜校的赋能成效在海南逐步显现。海南农垦“昌农大坡胡椒”抖音直播间年销871万元,98%订单来自省外,助特色农产品突破地域限制;海口火山荔枝种植户借短视频、直播拓宽渠道,还吸引外国旅行团打卡;海口琼山区三门坡镇凤梨户用夜校所学AI技术,引进智能分选设备实现品控,日处理规模达20万斤,精品果溢价提升。这些都印证了夜校的核心价值——它不仅是技能课堂,更是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转换器”。
但必须清晰地认识到,当前夜校推广仍面临组织建设的现实挑战。师资上,专业讲师不愿长期扎根乡村,本土人才缺乏系统培训;课程设计常“水土不服”,照搬城市教材讲解复杂算法,却难以对接农户生产实际需求;资金上,不少夜校依赖短期项目扶持,培训后设备故障无人修、技术问题无人答,导致应用半途而废。
破解这些难题,需聚焦“人、课、制”精准发力。建强师资是核心,可推行“本土+外援”模式:优先从熟悉本地农业的返乡青年、合作社带头人中选拔“种子学员”,送往高校开展“AI+农业”专项培训,重点强化方言授课能力与实操技巧,培养能“用村民听得懂的话讲透技术”的“土专家”;同时与高校建立长期对口帮扶机制,邀请专业讲师定期下沉乡村授课,同步搭建线上答疑群,及时解决学员课后困惑,构建稳定的师资支撑体系。
课程开发要接地,需建立“需求调研—课程开发—效果反馈”完整闭环:由村干部联合乡镇农技员,通过田间走访、集中座谈收集农户真实需求,将AI技能拆解为“拍病虫害照片”“查农产品价格”“简单电商文案生成”等具象操作,贴合生产实际;课后通过简短问卷收集学员意见,动态调整课程内容与节奏。
长效机制靠协同,可参考深圳坪环社区经验,明确三方分工:政府搭建夜校管理平台、补贴场地与基础设备费用;村集体组织农户报名、跟踪学习成效;企业提供AI工具支持与设备维修服务,形成“有人管、有人教、有人修”的可持续模式。
乡村振兴的本质是人的振兴,AI夜校的价值正在于培养懂技术、善经营的“数字新农人”。实践证明,不是农村不需要AI,而是需要更懂农村的AI;不是农民学不会技术,而是缺少接地气的传授方式。随着组织体系完善、人才支撑强化,AI技术必将从“高大上”的实验室走进“用得上”的田间地头,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数字动能。(张亚鹏 育才生态区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