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首页>人才工作>人才风采

人才建功自贸港 | 陈小雨:从专业码头到海上会客厅 一位蓝色梦想的创新领航者

【字体: 打印
2025-10-28 21:10 三亚广电天涯之声微信公众号

潮涌海之南,扬帆自贸港。为广泛动员和激励全省人才在封关运作的关键时期履职尽责、建功立业,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海南篇章,全省正深入开展“人才建功自贸港”三年行动。在此背景下,由中共三亚市委组织部与三亚传媒影视集团联合打造的融媒体访谈栏目《人才建功自贸港》正式推出,栏目紧扣“建功自贸港,‘鹿城’人才‘行’”这一主题,旨在通过生动的访谈与全媒体传播,立体展现各类人才在海南自贸港建设一线拼搏奋进、担当作为的动人故事与卓越贡献。

第一期《人才建功自贸港》特别节目邀请了一位心怀蓝色梦想的“守港人”——三亚半山半岛帆船港有限责任公司党支部书记、运营中心总经理陈小雨,做客三亚广电天涯之声直播间讲述她的蓝色梦想如何与时代的浪潮交响共鸣;一位港口的守护者,如何成为自贸港建设的出色“弄潮儿”。

陈小雨作为行业专家,长期致力于国际专业港口建设。她带领三亚半山半岛帆船港连续三次荣获“白金五金锚”码头荣誉,为提升三亚国际游艇港竞争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主持人孙聪与嘉宾陈小雨(右)

主持人:我们从梦最开始的地方开始说起,是怎样的机缘,让您与海洋和港口结下不解之缘?又是如何对这项事业“从一而终”的坚守,动力源自何处?

陈小雨:2005到2009年,我在上海海事大学读旅游管理(邮轮游艇方向),这段学习不仅让我系统掌握了旅游管理、航运、物流等领域的专业知识,还培养了精通邮轮游艇管理规则,熟悉现代邮轮游艇文化,掌握相关管理方法的核心能力。

非常幸运的,大二那年开始跟随程爵浩老师编制《邮轮经济白皮书》。正是这时候,我真切触碰到“蓝色经济”的魅力,坚定了对这份事业的执着。

毕业那一年刚好帆船港项目为迎接Volvo环球赛进入筹备期,我有幸加入这个团队,在工作的过程更让我明确了对行业的热爱和这份事业的坚持,再加上专业赋能,就是我能“从一而终”坚守至今的核心动力。

主持人:作为党支部书记,您创新打造了“走近灯塔”党建品牌,通过“党建促发展”获得了旅游行业内的高度认可。

陈小雨:“走近灯塔”党建品牌的核心,就是通过“组织共建、资源共享、发展共谋”这“三位一体”模式,让党建不只是“搞活动”,而是真正嵌入业务的每一个环节,和发展同频共振。

先说“组织共建”,我们打造了“1+3+N”党建模式获评三亚市示范党支部“B级示范点”称号;再看“资源共享”,我们没有把党建资源和业务资源割裂开。比如开发的“红船党课”微党课系列,不只是讲理论,更会结合自贸港游艇政策、国际赛事运营这些业务重点,请党员骨干、行业专家来讲课。同时,我们还把党员教育和人才培养绑在一起,比如在船舶维修、赛事保障这些关键岗位,优先安排党员担任骨干,通过“党员带徒”的方式培养专业人才,去年香港-三亚国际帆船赛的应急保障团队里,80%都是党员,24小时待命解决船队突发问题,这就是把党建资源变成了“人才战斗力”。

最后是“发展共谋”,我们每次做业务决策,党员带头梳理行业趋势、风险点。比如推进“游艇+”战略时,党员团队先调研市场需求,提出“游艇+研学”“游艇+尾波冲浪”的具体方案,还带头对接,最终推动这些新业态落地。

主持人:从沃尔沃环球帆船赛到环海南岛国际大帆船赛,半山半岛帆船港作为赛事核心承办地,其角色已远超一个单纯的“停船码头”。在您看来,帆船港是如何从一个基础性的“赛事保障基地”,升级为能与顶级赛事品牌相互赋能、共同成长的“战略合作伙伴”的?

陈小雨:“赛事需要什么,我们就建强什么、服务好什么”,既靠硬件打底,更靠服务挖深,还靠生态赋能,形成了双向成就的良性循环。

先说硬件,我们从一开始就按国际顶级赛事标准建基础——港池有10公顷,325个全天候泊位能满足不同赛事船队的停泊需求,尤其是8300平方米的海上大平台,像沃尔沃环球帆船赛、克利伯环球帆船赛这些国际赛事,需要专业的赛事指挥、新闻发布和观众互动赛事村,这个平台刚好能承接;后来推进帆船港的“一线”“二线”口岸验收,又解决了国际船队通关问题,设备进口、补给维修都更便捷,硬件上先做到“能接住、接得好”顶级赛事的需求。

再看运营服务,我们没停留在“停船、管船”的基础层面,而是做了“一站式”升级。比如赛事期间,船队的船舶维修有专业团队24小时响应,补给能精准对接国际标准的燃油、耗材,就连船员和赛事工作人员的食宿、娱乐,都能通过港口配套的精品酒店、餐饮区、商业区直接解决,不用他们再额外协调。

更关键的是我们率先提出的“游艇+”理念,构建的滨海休闲综合体,其实是在为赛事“造生态”。赛事不只是船队比赛,还需要服务观众、提升影响力,我们的帆船学校能做赛事研学,购物街、餐饮区能满足观众消费,甚至能联动周边资源打造赛事衍生活动,让赛事从“专业选手竞技”变成“全民参与活动”。

主持人:在您看来,海南自贸港建设为整个帆船及游艇产业带来了哪些前所未有的机遇?

陈小雨:海南自贸港建设给游艇产业带来的,确实是前所未有的政策红利和发展空间,核心就落在“政策松绑”和“便利化升级”上,直接打通了产业从“小众”到“规模化”、从“单一环节”到“全链条”的关键节点。

比如“零关税”政策,对我们行业来说是实打实的“减负”——依托这个政策,国际游艇设备进口、维修配件采购的成本大幅降低,不仅吸引了不少国际游艇制造企业、租赁运营商来海南布局,也让我们本地船队的更新迭代速度更快,能更好承接国际赛事和高端旅游需求。

如果“零关税”政策的适用对象能从运营类船舶扩展至自用船舶,我相信更能提升“船东经济”质的飞跃。再比如试点将游艇乘员定额从12人放宽到26人,2025年“海道号”试航成功后,这个政策直接激活了超级游艇产业,之前受限于定额无法落地的大型游艇租赁、国际赛事保障业务,现在都能开展,产业链一下子就延伸到了更高端的细分领域。

随着全岛封关运作临近,海南正在打造全国性游艇消费中心,人流、物流的便利化会进一步升级,这会推动我们的产业从现在的“旅游体验”,进一步拓展到制造、维修、培训、赛事等全产业链生态,真正成为海南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主持人: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后,三亚半山半岛帆船港将会有哪些具体规划?

陈小雨:封关后海南会更像一个“国际游艇产业枢纽”——依托“零关税”等多项政策优势,国际游艇的入境、停泊、维修会更自由,能吸引更多国际游艇运营企业、赛事主办方落地;同时,“游艇+”业态会进一步丰富,不只是现在的旅游、赛事,还会延伸出游艇设计、制造、培训、金融服务等全链条业务,慢慢形成和国际接轨的产业生态,朝着“亚太游艇之都”的目标靠近。

对半山半岛帆船港来说,我们的规划很明确。一方面,会继续夯实硬件和服务基础:重点推进旅游休闲街区升级,目标是打造成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不只是完善泊位、查验设施这些“硬支撑”,还会提升港区的艺术景观和场景品质,比如优化商业街的业态、增加海洋文化展示空间,让这里不只是“停船的地方”,更是能吸引游客停留、体验的“海上会客厅”,增强文化魅力和消费体验。

另一方面,我们会全力推进“游艇产业改革发展创新试验区”建设:比如深化和国内外知名帆船组织、游艇企业的合作,持续引进有全球影响力的水上赛事和活动,像之前的沃尔沃环球帆船赛、克利伯环球帆船赛、世界帆船青年锦标赛、环海南岛大帆船赛、香港-三亚帆船拉力赛等国际帆船赛,未来还会拓展更多跨区域、国际化的合作项目;同时,也会继续参与行业标准和政策的制定,把港口在运营中的实践经验转化为推动产业发展的制度创新成果,为海南游艇产业高质量发展探路。

主持人:请您用一句话来表达您对自贸港未来的期待。

陈小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回望过往,每一步奋斗都锚定“向海”初心;展望未来,每一份期待都聚焦自贸港新局。我诚挚邀请各方伙伴并肩同行,携手解码海南自贸港游艇产业的“蓝色机遇”,共同勾勒其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壮丽新图景!

从一位怀揣航海梦的学子

到亚洲知名帆船港的管理者

陈小雨让我们看到了

个人的梦想如何与时代的浪潮同频共振

一名自贸港建设实干家的姿态

一个人的故事是一束光

能照亮一片海域

千万人的奋斗

必将汇聚成照亮自贸港未来的星辰大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