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人才建功自贸港》特别节目邀请了一位“海洋生态的修复师”与“蓝色经济的探索者”——海南蜈支洲旅游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三亚蜈支洲岛旅游区副总裁丁峰做客直播间,让我们一起聆听他的故事,看如何守护蔚蓝底色,筑牢生态根基。
丁峰带领团队,用十四年的坚守,将蜈支洲岛打造成为全国首个由企业主导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其珊瑚礁保护案例更是入选了国家自然资源部“全国十大典型案例”。
蜈支洲岛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从无居民海岛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5A级旅游景区;二是游客量从2000年正式营业时每日30余人增长至如今近万人;三是基础设施从无到有,建设了海底水管、电缆、光纤,以及道路、码头、游客中心和停车场等配套设施,筑牢了景区安全生产基础。
回顾二十多年的经历,许多情景历历在目。初期没有码头,仅靠临时栈桥,建设者们肩扛手抬,将砖瓦沙石运送上岛,完成基础建设。岛上无电,依赖柴油发电机,我们借助圆木作滚轴,将重达十吨的发电机经竹筏拖至岛上,再挪至机房。试营业期间,气垫船故障时,员工用渔船接驳,并背驮游客上下船,避免涉水。
如今这些场景仍常浮现眼前,正是凭借这种愚公移山的精神和用心服务游客的理念,蜈支洲岛才逐步发展成为今天的5A级景区。
由于渔业捕捞、陆源污染以及水产养殖等影响,再加上岛屿的开发建设,蜈支洲岛周边部分海域珊瑚覆盖率下降严重,局部区域的珊瑚礁呈现破碎化状态,造成礁栖鱼类种群数量严重减少。在这种情况下,蜈支洲岛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
蜈支洲岛的建设者,在开发建设过程中,秉持着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原则,以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蜈支洲岛将珊瑚礁保护修复工作作为了蜈支洲岛生态环境保护的首要任务。
2010年,蜈支洲岛开始建设海洋牧场,经过多年的努力,海洋牧场已经将蜈支洲岛及其周边打造成了美丽的海底花园,成为了生态环境优美,珊瑚资源丰富的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热带海洋牧场示范区。

丁峰:一是苗圃建设。自2014年开始,蜈支洲岛建设珊瑚苗圃4个。截止现在,共移植珊瑚约6.8万余株,面积约6.3万平米,珊瑚存活率保持在70%以上。
二是珊瑚拼台技术。2022年,我们的合作科研单位海南大学获得了珊瑚拼台技术专利。珊瑚拼台优势明显,第一是制造成本低,第二是体积小便于运输和水下安装,第三提高了苗圃在水下的稳定性,降低了台风影响。蜈支洲岛利用该技术已投放珊瑚拼台1218个,移植珊瑚约2万余株,存活率85%以上。2024年,蜈支洲岛旅游区入选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全国2024年海洋生态变化修复典型案例”。
丁峰:2009年7月,长棘海星在蜈支洲岛海域爆发,潜水游客常能见到。我们了解到,它们夜间捕食珊瑚水螅体,导致活珊瑚大量死亡,严重破坏珊瑚礁生态。
2017年,我们在海洋环境例行检查中,又发现珊瑚的另一天敌——核果螺爆发。核果螺以造礁珊瑚为食,会造成珊瑚白化。当时对这两种生物缺乏有效的清除手段,专家建议我们采用人工清理。
于是,海洋部和潜水部的教练员们每天下水1-2小时,分片区、包干到户,逐一摘除、捡拾长棘海星与核果螺。整个清理过程历时约一年,累计出动3600余人次,发放员工补贴近百万元,共清理长棘海星3000多个、核果螺约2.5吨,清理海域面积约63万平方米。目前,蜈支洲岛近岸海域的长棘海星已基本消失,核果螺数量也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这项工作能持续推进,主要依靠三方面:一是践行景区“五员”文化中“人人都是清洁员”的精神,动员员工参与海洋生态保护;二是让员工认识到这片海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保护海洋就是保障自身利益;三是对参与清理的员工给予经济补贴,增强大家的积极性。正是通过这些举措,这项工作得以坚持至今。
其次是社会效益突出。珊瑚礁修复技术具有重要科普价值,我们通过举办各类研学活动和考察,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传播海洋环保知识,培养下一代生态保护意识。随着媒体广泛报道,项目公众关注度不断提升,海洋环保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引领下,成就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最后才是经济效益显著。海域珊瑚礁生态持续改善,带动了海上旅游产业健康发展。潜水、海钓、海棠游、半潜船观光等休闲渔业项目广受欢迎,吸引大量游客。营收从2019年约3.5亿元增长至2023年约4.2亿元,充分体现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丁峰:所谓“蓝碳”,其实就是海洋生态系统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说通俗点,海洋就像“蓝色碳仓库”,而珊瑚礁、贝类这些生物,就是仓库里的“碳储存员”。像珊瑚虫,会吸收海水中的二氧化碳和钙,慢慢形成碳酸钙,堆积起来变成珊瑚礁,二氧化碳就被“锁”在礁石里,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不会轻易释放;贝类更直接,比如牡蛎、珍珠贝,它们滤食水中的浮游生物时,会把碳转化成自己的贝壳,贝壳里的碳酸钙,都是实实在在的“碳储存体”。像蜈支洲岛海洋牧场,投放的人工鱼礁上长满了珊瑚和贝类,已经形成了稳定的“海底碳循环系统”。
蜈支洲岛海洋牧场在助力国家“双碳”目标上,其实已经迈出了实实在在的步子。早在2022年,我们就和海南国际蓝碳研究中心合作,建了“海洋碳汇试验站”,现在正在做两件事:一是对蓝碳的计量标准进行研究,对贝类、珊瑚用科学方法核算出海洋牧场每年到底能固定多少二氧化碳,形成统一的计量标准——这就像给海洋牧场的“碳储存量”发“身份证”,让每一吨碳都有据可查;二是“让碳变现”,三亚已有碳汇交易所,并且有碳汇交易的成功案例,未来我们希望蜈支洲岛的海洋碳汇能更早的进入碳交易市场,形成“保护—固碳—交易—再保护”的良性循环,成为海南“双碳”目标的试点单位。
先来看记者拍摄的一段小视频:快来一场“海陆空”“动静结合”的蜈支洲岛生态旅游吧!
主持人:面向未来,海南自贸港全岛封关运作在即,蜈支洲岛海洋牧场二期的蓝图,希望为海南探索出一条怎样的“渔旅融合”新路?它将在建设自贸港的“答卷”中,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丁峰:我们希望海洋牧场二期项目探索“生态筑基、产业联动、体验创新”的渔旅融合新路。持续推进珊瑚修复、人工鱼礁等生态建设,叠加渔业碳汇养殖与海底艺术区等特色场景,让生态修复、休闲渔业、研学公益深度联动。在自贸港建设中,将成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示范样本,为海洋强省建设提供“生态+产业”双赢的实践标杆,为封关后的海南增添蓝色文旅新动能,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底色。
主持人:想请您对每一位可能收听收看我们节目的听众和观众们说几句:我们普通人,能为脚下这片海做些什么?
丁峰:首先,我们选择海岛旅游时,可以选择对海洋友好的旅游方式。不购买珊瑚、贝壳等海洋生物制品,不带走沙滩上的每一块珊瑚,不让我们的“看海”,变成对海洋的“打扰”。
其次,减少使用塑料制品。出门时随手带个帆布包、不锈钢水杯,尽量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和塑料制品,以免塑料垃圾被海浪冲到海里,对海洋生物造成影响。
最后,我们可以利用空闲时间参与身边的环保活动,或者是线上的海洋保护科普活动,做一个保护海洋活动的宣传员,让所有人都能认识这片海,了解这片海,保护这片海。
从一片退化的海域
到今日生机勃勃的“国家级海洋牧场”
丁峰和他团队的故事
生动地告诉我们:
最高的境界是开发中的保护
最长远的效益是保护后的发展
他们用十四年的坚守与创新
真正让“碧海银滩”变成了
支撑自贸港高质量发展的“金山银山”
他的故事
正是“鹿城”人才用行动诠释担当
以力行建功立业的完美缩影
他们守护的
不仅是一片海
更是自贸港永续发展的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