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契机,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杠杆培育新动能。”在人工智能重塑社会治理模式的今天,公务员队伍作为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必须主动适应技术变革,以学习者、实践者、守护者的三重身份,推动AI技术赋能政务服务创新,构建更加高效、智能、安全的现代政府治理体系。
做孜孜不倦的“学习者”,以技术提升夯实能力根基。面对AI技术引发的社会治理变革,公务员需率先破除“技术恐惧症”,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从江苏公务员在数据建模课堂上的专注笔记,到广东干部在智能决策模拟中的实操演练,再到上海学员在算法优化讨论中的思维碰撞......这些散落在不同城市的学习场景,看似是个体成长的“微镜头”,却共同拼接出新时代公务员队伍面对AI治理变革的集体答卷。未来工作中,公务员仍要保持“空杯心态”,持续提升数字素养,以积极进取之姿拥抱技术变革浪潮。
做锐意创新的“实践者”,以“人机协同”提升服务效能。实现高效“人机协同”的核心,在于明确人与AI的职责边界。在日常工作中,新时代公务员应主动探索AI与政务场景的深度融合,挖掘AI在优化工作流程、创新服务模式等方面的潜力,严格遵循“二八法则”:由AI处理80%的结构化、重复性工作,如数据整理、文字校对;人类专注于20%的复杂决策,如政策研判、价值权衡,进一步推动政务服务的智能化、精准化。绵阳市政务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上线“棉宝”AI助手,通过“AI初审+人工复核”组合拳,让群众办事“从最多跑一次”迈向“一次就好”,正是人机优势互补的典范。可见,只有打破“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才能真正释放“AI+政务”的无限潜力。
做坚守底线的“守护者”,以底线思维保障治理温度。AI智能工具本质上是辅助工具,其核心目的是提升工作效率,更好服务群众。以济南市创新推出AI社工“泉小智”平台为例,基层干部借助AI技术智能解答民生政策,同时深入社区调研群众隐性需求,利用AI分析诉求热点规划走访路线,形成“技术初筛+实地核验”服务闭环,确保服务精准落地。由此可见,深化人机协同的过程中,应守住服务初心底线,避免因过度依赖AI而削弱自身判断、荒废经验积累,更不能因此忽视群众的情感诉求与实际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