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村社区开展网格化管理工作经验材料
按照原河西区工委、管委在全区中推行社区服务管理创新,实现网格化管理工作的部署要求,从2012年10月开始,儋州村社区紧紧围绕“社情民意全面了解、矛盾纠纷及时化解、为民服务全面周到、促进社区和谐稳定”的目标,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全面推进社区服务管理创新,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主要情况如下:
一、社区基本情况
儋州村社区位于三亚市中心,辖区面积0.6平方公里,现有常住户2372户、7180人,流动人口8542户、16177人(总人口23357人,下辖居民小组45个)。辖区内拥有行政、企事业单位188家,星级宾馆4家,个体商铺420家,民营医院、诊所12家,中、小学校2所,幼儿园5所,是一个典型的混合型社区。社区党支部现在册党员89人。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着力搭建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新平台。
组建社区“一室两中心”即社区综合办公室、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和社区综治信访服务中心。社区 “一室两中心”作为政府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延伸到社区的工作平台和窗口,在社区党支部、居委会的领导下和区机关科室的业务指导下开展工作,接受居民群众的监督。
同时,打破原有社区领导“分管制”,按照 “服务相当、方便管理、界定清晰”的要求,将辖区划分成10个网格,每800――1300户为一网格,实行网格长负责制,社区“两委”成员(书记主任、组织员不任网格长),担任各责任片的网格长,网格长负责网格内的所有事务,同时从居民中选聘在群众中有一定威望的,有责任心、热心公益的居民组长、计生信息员、党小组长、物业管理人员担任网格员,形成“网格长――居委会专职(专干)――居民组长――楼栋长”四级网络。小到社区环境卫生、居民矛盾化解,大到社区党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等,都可以做到网格内充分了解,协助办理,初步实现社区服务范围“全覆盖”。
(二)社区综合服务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强化了网格化管理制度保障。
一是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服务管理基础信息。为推进网格化管理,根据网格长走访情况,社区综合办公室制作“一户一卡一册”,一户居民建立一张人口基础信息卡,表内涉及个人基本信息、计生、医保、社保、就业、收入、住房等22项内容。每条街巷每栋楼居民户信息卡装订成一册,做到每家每户信息采集完整,同时全部输入电脑备案。各网格长又自制了每栋楼档案的封皮,对楼长、流动户、党员户、计生重点管理对象等分别用不同颜色标记,做到重点户一目了然,便于有针对性的开展管理服务工作。
二是社区网格化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和配套。1、制定网格化管理标准化目标。社区建立了网格化管理服务考核评分标准,对网格内社区居委会党支部书记(主任)、网格长、社区综合办公室工作人员、社区计生专干、消防专员、环卫保洁员和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等进行月度绩效考核。制定了网格工作人员“三活”、“四清”、“五到家 ”和“五必报”工作标准,“三活”即社区工作人员对责任网格的工作对象和工作资源准确掌握,成为本网格的“活户籍、活档案、活地图”。“四清”即每个社区工作人员要对所负责区域的情况掌握到位,做到“家庭情况清、人员类别清、区域设施清、隐患矛盾清”。“五到家”即:走访帮扶到家、意见梳理到家、感情沟通到家、工作细致到家、好事实事办到家。“五必报”主要是针对计生信息员、居民组长职责而言,是指他们能够做到发现安全隐患及不稳定因数必报、新增孕妇必报、外来人员流入必报、居民房屋出租必报、公共设施损坏必报,充分发挥了居民参与社区建设与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建立有人巡查、有人报告、有人负责、有人解决、有人督查的“五有”工作机制,要求社区网格长做到脑勤、腿勤、手勤、嘴勤、笔勤、成为发现、受理、处置、协调、报告第一人,坚持每天至少到网格巡查一次,时间不少于2―3小时。合理安排好入户走访时间,登记备案,更新信息,反馈结果,记录好民情日志、环境卫生巡查日志、工作日志。社区综合办公室根据各网格长采集信息的数量、质量、解决问题、提供服务的次数要及时做好登记备案。对一般性事项,网格责任人现场处理,登记备案;对于协调性事项、突发事件,不能立即处理的,上报给综合办公室,由综合办公室上报居委主任或支部书记给予解决,解决不了的社区两委会集体研究解决,再解决不了的交由综合办公室上报区党政办处理解决。
在网格化管理中,社区服务管理工作内容覆盖社区服务管理的所有条线。网格责任人是发现、管理、处置、协调、报告第一人。网格工作中的任何问题都由该网格负责人第一时间接手处理,能够现场解决的问题,坚决现场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与辖区其他网格责任人沟通,共享信息,协商解决或向区便民服务中心报告。
三是构建“扁平化”诉求响应机制。通过社区干部“走千人,访千户”以及居民恳谈会、网络巡查和志愿服务等活动,及时收集居民诉求;社区建立民情档案。对社区无法解决的问题,区分不同责任主体实行“扁平操作”,直接分流送达区机关相关科室或上报市直部门解决,实现社区、区、部门整体联动,做到矛盾不出家、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区。
四是创新共建共享机制。社区设立了“社区议事委员会”,即承担部分议事,决策职能,构建了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议事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三位一体”的分层决策管理新体制,建立了工作联席月例会制度,由辖区派出所为牵头单位,所长作为召集人,工商所、公安消防大队、税务分局、市容执法大队、园林等单位指定联系人、社区党支部书记参加,主要研究通报近期工作进展情况;传达贯彻上级组织的有关指导性工作意见;对社区的建设、管理和服务等重要事项进行协商、协调;研究其他有关事项。大大提高了辖区单位及职工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三、取得成效
为使网格化管理成为真正的“为民、惠民、便民”工程,我们在保证居民知情权、努力解决民之所需、促进平安稳定方面做实做细,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是党员作用更加明显。强化党组织在社区服务管理创新中的领导作用,社区党支部党员通过网格,发挥了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社区居委会全体工作人员都加入到网格小组中来,切实了解群众的所需所想,通过“进百家门、解百家难、暖百家心”活动,及时处理群众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在政府与群众之间架起了有效沟通的桥梁和纽带,牵起了干群感情联络线。
二是信息渠道更加顺畅。网格化管理形成了上下贯通的组织系统,通过入户走访、民情日记、“一对一帮扶”、开通网格政务监督等方式,拓宽了社区居民表达利益需求的渠道和途径,民意表达有渠道,为社区第一时间内发现和解决问题提供了支持,提升了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社区设置网格居民意见箱,建立每月一次的民情研讨会、每季一次的网格服务员工作例会,遇重大事项开展不定期的民情恳谈会,形成了广覆盖、高效率的民情民意收集网络和协调处理体系。
三是服务力量更加强大。网格长每天在网格中巡查,为居民代向社区、各级反映诉求,为残疾人、行动不便的老人和确有困难的居民提供代办服务等方方面面的服务,服务的内容更宽泛、方式更主动、质量更精细。如对重点关注特殊群体的服务比以前有了进一步提升,社区针对性地为每个不同人群提供对口、对接服务。社区第十网格长在走访中了解到铁路北巷19号曾充秀家庭,丈夫病逝多年,上有70多岁的婆母,下有两个患有先天性残疾的儿子,本人又无正式工作和收入,生活陷入困境,社区调查情况属实后主动帮她申请了低保,使特困群体及时得到了救助。
四是工作作风更加优化。网格化管理后,每位社区干部和各类专员都有了自己的“责任田”,促使他们自觉深入群众,了解和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建设。网格长必须坚持每日下街巷巡查片区环境卫生,整治“四乱”即乱停、乱堆、乱丢、乱吐,严格制止占道经营,大抓“门前三包”责任制落实,并做好每日巡查日志;各社区联防队和消防队巡逻队还建立24小时不间断巡逻,进一步完善群防群治的治安网络,使得社区可预防性案件发案率降低,居民出行放心,工作和生活安全感增强。
五是为民服务更贴近群众。社区网格长每日深入小区居民之中,地熟、人熟、情况熟,对居民所想、所盼、所求了如指掌,既是广大居民的贴心人,又是社区管理服务的担当者,在他们的努力下,走访了2467户居民,收集到群众反映各类问题的意见538条,协调解决了居民群众问题511件,调处矛盾纠纷31起。
六是环境卫生整治见成效。社区网格长坚持每日下街巷巡查片区环境卫生,整治“四乱”即乱停、乱堆、乱丢、乱吐,严格制止占道经营,大抓“门前三包”责任制落实,并做好每日巡查日志。自开展网格化管理工作以来,共整治卫生死角37处,清理、修复堵塞下水道1000多米,取缔32个占道经营摊点,让社区环境面貌大改观。
七是有效化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区和谐。在网格化管理中,充分利用好 “法律顾问进社区”律师,定期到各社区座班,免费为居民提供各类法律咨询,通过提高居民的法律意识,让律师参与化解矛盾纠纷。同时,依托网格管理员和志愿者,每天了解社区的矛盾纠纷,对邻里矛盾等社区能解决的由社区专职工作者、网格长、志愿者当场调解,社区不能解决的由综治信访维稳中心通过社会矛盾联动化解系统,直接送达相关部门,限期解决,使矛盾在短期内及时化解。例如:我社区针对南二巷6号许赞育与南二巷8号王发强引发的土地纠纷问题,我社区接到信访问题后,第一时间组织人员进行入户调处,协调辖区派出所民警进入,同时联系律师事务所律师及司法所所长讲解相关法律知识,及时劝阻王发强违法行为,还协调国土局专业人员对许赞育出让的土地进行丈量,在各方的有力支持下,最终圆满解决了双方纠纷问题。
“网格化管理、人性化服务”是一种全新的社区管理模式,也是一项服务居民的实践探索。下一步,我们将把这项工作作为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品牌来抓,以满足居民愿望、解决居民困难、实现居民需求、赢得居民拥护,打造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