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中能做到随手关灯关空调,为何在单位却对“长明灯”“常转机”视而不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水平,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然而当前,一种集体无意识“公共资源冷漠症”在有的党政机关蔓延:对私有财产锱铢必较,对公共资源却挥霍无度,既寒了群众心,更伤了发展局。唯有破思想痼疾,立制度铁规,强监督利剑,方能祛除集体无意识顽疾,唤醒对公共资源的深沉敬畏。
破思想之雾,铸就公共资源敬畏心。“公共资源冷漠症”,源于个体“公家不差这点”的侥幸,在“法不责众”的从众心理催化下,对浪费的容忍阈值悄然提高,使人从劝阻者变为效仿者,从花小钱的不安到花大钱的理所当然。这种思想正是集体无意识“公共资源冷漠症”的心理根源,必须坚决破除。党员干部应高度警惕“看不见”的浪费,率先重拾“节约每一个铜板”的精神传统,把过紧日子的要求落到实处,时刻做到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党政机关更应主动作为,以宣传教育和典型示范激浊扬清,营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浓厚氛围,以优良党风政风扭转集体无意识惯性,引领崇俭戒奢的社会新风。
立制度之规,扎紧长效管理的铁篱笆。“少数人靠自觉,多数人靠制度”,道德感召之外,制度约束与法治保障才是杜绝浪费的基石,只有以制度规矩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长期坚持下去,方能打破消极的集体无意识循环,实现长效治理。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与时俱进完善党政机关经费管理、会议活动等规定,进一步拧紧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的制度螺栓。各级党政机关应以此为契机,对公务接待、能源消耗、办公资源等领域进行全面梳理与规范,通过制定清单划红线、数字技术设卡口、全民监督破暗箱,让非必要支出“无处审批、无法报销、无人担责”,构建起不敢浪费、不能浪费、不想浪费的长效机制,持续矫正集体无意识浪费倾向,确保财力物力精准投向民生急需和发展要害。
强监管之威,肃清公物私用灰色空间。小账连着大账,在“查不到我头上”的集体无意识掩护下易滋生公物私用的贪欲,任其膨胀放纵,势必会把党员干部引向损公肥私、以权谋私、贪污腐化的不归路。公款姓公,一分一厘皆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必须加强日常监督“探头”,对苗头性问题露头就打、抓早抓小,让党的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对违规占用公物行为,必须依法依规“零容忍”,严惩不贷,以儆效尤,坚决捍卫公共资源的尊严。通过数字化监管平台,对公车轨迹、公物消费、资产流向等实时预警,让违规行为无处遁形,彻底消除“集体无意识”可能滋生的灰色空间,让每一分公共资源都在阳光下运行,铸就廉洁奉公、矢志为民的朗朗乾坤。( 海棠区政府办 李艳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