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节俭朴素、力戒奢靡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也是共产党人的本色要求。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进一步凸显了勤俭节约不仅仅是个人修身养性的美德,更是凝聚民心、保障长治久安的深刻历史智慧。于党员干部而言,厉行节约是守护政治生命健康的“养生良方”,能有效祛除“奢靡之病”、涵养“清廉之气”,唯有以节约修身、以俭朴正心,方能强健政治筋骨,切实担起为民服务的职责。
于思“固本培元”,筑牢拒腐防变的内在根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从井冈山时期毛主席点燃的“一根灯芯”,到延安时期“小纸头”发挥的大用场,勤俭节约的星火,始终在共产党人的血脉中跃动不息。它不仅是烽火岁月里的生存智慧,更是融入红色基因的永恒底色,映照着共产党与人民同甘共苦的赤子初心。广大党员干部应以党史为镜,常思物力维艰、常怀敬畏之心,将“过紧日子”的理念镌刻在工作点滴之中,把“克己慎独”的态度摆在诱惑面前。不应过度关注办公楼是否豪华、接待规格是否高级,而应聚焦群众生活是否日益改善、地方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广大党员干部应在灵魂深处种下节约的种子,用好勤俭节约这剂拒腐防变的“良药”,锻造出百毒不侵的钢筋铁骨,使自身政治肌体永葆清廉活力,在新时代赶考路上行稳致远。
于行“辨证施治”,破除铺张浪费作风积弊。“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勤俭节约不仅是个人的修身美德,更是凝聚民心、保障长治久安的历史智慧。新修订《条例》犹如精准的银针,直击党政机关运行的“关键穴位”,为党员干部明确了行为准则,有力遏制奢靡主义滋生蔓延。在厉行节约的新时代征程中,党员干部需秉持刚柔并济的行事准则勇担重任,将制度执行的刚性要求镌刻在每一次决策细节里。同时,更要淬炼见微知著的治理智慧,破除形式主义“面子工程”,摒弃“调研定要层层陪同”的陈旧思维,让勤俭成为党政机关的工作底色,使节约内化为党员干部的工作习惯,真正将资源用到惠民生、促发展的实事上。
于纪“通络固效”,保障节约机制长效运行。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让党员、干部在党内政治生活中经常接受政治体检,增强政治免疫力”。新修订《条例》一系列的制度规定,为党员干部筑牢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纪律防线。挥霍浪费公共资源不仅仅是个人作风问题,更是违反政治纪律的行为。党员干部必须以身作则,带头严守纪律,以铁的纪律保障勤俭节约各项要求落到实处,让清廉政治肌体“经络畅通”。应运用财务审计、群众监督等方式,对铺张奢靡“把脉问诊”,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确保每一分公共资金都能够花在刀刃上、用在关键处。同时,要对党员干部行为进行“复诊随访”,时刻保持对新问题、新苗头的高度警惕,及时纠偏,防范“旧疾复发”,形成不想浪费、不能浪费、不敢浪费的长效“免疫机制”。
“克俭节用,实弘道之源;崇侈恣情,乃败德之本。”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永不过时的时代命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员干部更应以“思”为引领,以“行”为根本,以“纪”为保障,将厉行节约升华为一场固本强基的持久“养生”工程,让党员干部在新时代的“望闻问切”中永葆政治肌体健康。( 李鑫华 吉阳区委宣传部)